《日常的深处》阅读笔记

贴近生活的技术哲学小书,好看就好看在独特的视角。读的时候能够感觉作者是很自信的,对一些颇具争议的问题,敢于下独断的结论。它也许不正确,但能从中读出真诚,这就是很好的体验了。

在有些情况下,思想活动甚至蜕化成了格式学,人们在评阅论文时,只要格式精美,差不多就要给高分。卷面分从看字到看格式,应该算是一次大退化。


现代学校使人在学校的规训下变得脸色苍白,生命活力大为降低,逐渐丧失了凭借直觉使用身体的能力。艾瑞斯·杨(Iris Young)曾分析过男孩和女孩的活动的差别,男孩扔东西全身使劲儿,女孩就是手使劲儿,文化不允许后者自然地、投入地使用身体。现代大校对男女一视同仁,无论男女,动胳膊动腿都得深思熟虑,把一切使用身体的珍贵直觉都改造成经过审查的礼仪活动,一切都事关得体与否。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我对这句话的感受是消极的,觉得处处审视的人生是令人难过的。


日本有一个很有意思活动叫「针供养」。妇女把用断了的针插在豆腐上给供奉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活动,说是钢针一辈子勤劳,做个坚硬的刺头刺穿了很多东西,等它被用坏了,就要把它插在全世界最柔软的东西上,让它好好享福去。


现代大校垄断生活意义,并且客观上将教育变成了一个贩卖生活许可的活动。


夸美纽斯和我要是同时代人,我会不遗余力地伤害他。幸运的是他早生了五百年,并因此成了现代教育的先驱,而我们则生活在他的意义世界中,承受着慢性痛苦。


和其他动物比,人非常异常,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总想开一个洞,透过对“里面”的营造,得以从庞大而确定的自然中逃出去。在相当长时间里,对“里面”的营造反映了人的自由性。


孩子的趣味提示我所有衣服本质上都是制服,之所以好穿,是因为代表着一种潜在的角色。穿一件衣服,就是成为一种特定的人。想不想穿这件衣服,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对特定角色的认同和接受。


工人喜欢亲自动手,施工时候有些自己的空间,干活能调动起全身心来。这样做活不容易累,也没有工作和休息的截然区分。你仔细观察老木匠老石匠做事,没见着说是按钟表来出力的,干活就渗透着休息,这种活能养人。


钱这种东西和水一样,只有在极度缺乏的时候才值得关注,平常日子一点不重要。既然没人天天羡慕水龙头,也就没有特别必要羡慕穿名牌的人吧。


营养学的发展把食物丰富的关系性内容简单还原成一堆微不可见的营养物质,这对饮食本身或许是极大的冒犯。尴尬的是,在营养学出现之前,人们往往能够吃得非常健康。


在整个食物的链条中,人变成了被动的咀嚼者。


人所感觉到的幸福,通常是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中酝酿起来的。


人的主体性是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建构出来的。


对老人来说,旧物实际上是不是将来用得到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

制胜联盟 没读完的书(一)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